广东北京均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如何应对?

发布于:2025-07-25 阅读:1
近期广东、北京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此为蚊媒传染病。患者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多数轻症可痊愈,但特定人群风险高。关键在于灭蚊、清积水、防叮咬,公众需提高警惕,做好防护。

近期,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广东和北京两地均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

在广东省佛山市,自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2日,该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3000例。北京市疾控中心也表示,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这种蚊子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存在。在中国,广东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 - 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被伊蚊叮咬后,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不过,该疾病没有人传人迹象。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发热体温可达39℃,一般发热1 - 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还会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皮疹多在发病后2 - 5天出现,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面部、手掌等地方,多为斑丘疹,病情好转会逐渐消退;关节疼痛则多数发生在手指、手腕、脚踝关节,疼痛以肿痛为主,相对比较剧烈,但缓解速度也比较快。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痛、乏力的现象,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

基孔肯雅热症状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收治了400多名基孔肯雅热患者。乐从医院院长陈锦泳介绍,经过医院临床观察和总结,多数患者5 - 7天可痊愈,均为轻症病例。但新生儿、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

目前,基孔肯雅热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没有可供广泛使用的疫苗,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比如,对于高热病人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来降温,但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有脑膜脑炎症状的患者,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和防叮咬。在家可使用各类家用灭蚊药物,例如电蚊香、灭蚊片或灭蚊喷雾罐等灭蚊。伊蚊通常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幼虫,因此要通过翻盆倒罐,清除各类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环境。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

基孔肯雅热预防

个人如果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的情况,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者疫区旅居史者,要立即就医治疗。面对基孔肯雅热,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加以应对,如加强监测与报告、蚊虫控制、公众宣传教育、加强医疗准备以及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等。

虽然目前基孔肯雅热在中国的病例仍属零星,但其出现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随着气候变化和国际交流的加深,类似的疾病有可能在更广泛的地区出现。每个人都应了解相关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广东 北京 传染病 预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