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堂食“双标”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

发布于:2025-07-18 阅读:3
近日多地调查发现,不少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双标”策略,鲜肉变冻肉、现炒成加热。这不仅欺骗消费者,漠视食品安全,更损害行业信誉。规范乱象需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平台加强监管,商家用诚意换口碑,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外卖已成为许多人饮食消费的重要方式。然而,近期《法治日报》等媒体调查发现,堂食与外卖“双标”现象相当普遍,这一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外卖堂食双标

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多地走访,揭开了这一乱象的面纱。不少餐饮店堂食的顾客能享受当天现宰的羊肉、现洗现烤的蔬菜,而外卖订单送出的却是冷冻肉。比如,在一些主打“现炒”的小碗菜店铺,外卖是服务员从冷藏柜取出预制菜包装加热后出餐,堂食则是厨师现场翻炒。辅料方面差异也明显,天津某菜馆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用当年新米,外卖用廉价陈米。

价格上,酒水饮料外卖加价严重,多家店铺的可乐、雪碧等瓶装饮料,外卖价格比堂食高近50%,还普遍标注“单点不送”。分量与加工流程的“缩水”更隐蔽,某川菜馆的“鱼香肉丝”,堂食分量明显大于外卖,且外卖餐盒底部凹陷设计,让人难以察觉差异。外卖餐具也存在安全隐患,记者收集的部分外卖餐具中,塑料餐盒有变形或异味问题,一次性筷子有毛刺或霉点,而堂食餐具至少经过清洗消毒流程。

消费者权益

商家实行“双标”策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外卖平台竞争激烈,平台大额补贴使订单利润被压缩,商家为降低成本、提高出餐效率,采取这种短视行为。另一方面,外卖交易的“非现场性”让商家有了操作空间,消费者难以同时对比食材、分量,更难证明商家存在故意欺诈,维权成本远超收益,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

然而,这种“双标”行为危害巨大。对消费者而言,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还面临健康风险,劣质食材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长期的心理落差会降低对餐饮行业的信任。对商家来说,短期或许能获取利润,但长期将透支品牌信誉,最终被市场淘汰。当“双标”成为行业潜规则,整个餐饮业的口碑都将蒙上阴影,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行业陷入低质竞争的泥潭。

监管治理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平台应承担起“守门人”责任,加强对店铺的监管,要求商家清晰标注“预制菜”“现场制作”等商品属性,守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优化配送时效要求、评分机制、抽成机制等,避免逼迫商家搞区别对待。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建立跨部门信用档案,对“双标”行为实施严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消费者也不能沉默,遇到“双标”要积极投诉举报,用行动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餐饮行业的发展,应是用品质赢得信任的良性循环。期待在各方努力下,“双标”乱象能早日消失,让消费者无论是堂食还是外卖,都能吃得放心、吃得公平。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外卖堂食双标 消费者权益 餐饮行业 监管治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