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遗产总数达60项

发布于:2025-07-12 阅读:1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在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西夏陵是西夏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遗存,见证王朝兴衰,诠释文化交融,还展现我国文物保护成果。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位于中国宁夏的“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贺兰山麓,九座巨冢如沉默的金字塔群矗立,见证着党项王朝的信仰与雄心。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南段东麓,分布近40平方公里。它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贺兰山共同构成雄伟陵区景观。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为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实证了其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重要见证。

从历史上看,西夏王朝于公元1038年建国,1227年被蒙古大军攻陷后消失。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发现了它,1972 - 1977年考古人员确认其存在。此后,经过不断发掘和研究,西夏陵的布局和遗存构成逐渐清晰。

9座帝陵规制类似,是西夏陵核心要素之一。每座帝陵以陵城为核心,设有门阙、角阙等。内部有献殿、墓道封土、陵塔等建筑遗迹。比如3号陵是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面呈中轴线对称分布,有月城、神道、石像生等。经过千年风雨,帝陵主要保存下来的是夯土结构部分。

西夏文化交融

西夏陵不仅是历史遗迹,还体现了文化交融。其布局结构和陵寝制度继承唐宋基本特征,又融入党项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出土的建筑构件造型粗犷豪放,是在取材中原建材基础上的创新。像各陵园出土的力士驮碑石座,造型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西夏瓷器受北宋窑系影响,结合本民族文化创造出新器形。

在文物方面,西夏陵出土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包括建筑材料、构件、陶瓷器、马具等。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鎏金铜牛,集多种工艺于一身,是西夏农耕经济兴盛的缩影。西夏文及汉文残碑记录了西夏史实,力士驮碑石座、动物形器等都反映了西夏的文化和习俗。

为保护西夏陵,相关部门做了诸多努力。2000年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实施保护加固工程,2015年引进监测预警系统,开启预防性保护。2019年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开馆,通过多种展陈手段和互动项目,让游客更好了解西夏历史。

申遗成功

此次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对其价值的认可,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多元文化交融。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西夏陵 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名录 西夏王朝 文化交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