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海滩现大量海鲜,食用需谨慎!

发布于:2025-07-25 阅读:1
台风“韦帕”过后,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海滩现大量贝类海鲜,居民冒雨赶海实现“爆桶”“海鲜自由”。但专家提醒,台风“吹”来的海鲜可能携带污染物和有害物质,部分还会变质,食用风险高,且台风后赶海隐患多。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多发。2025年7月,台风“韦帕”过境后,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的海滩上出现了令人惊喜又担忧的一幕。7月21日,这里的海滩上遍地都是海鲜,居民们冒雨赶海,每个人都人手一个桶,收获满满,实现了“爆桶”和“海鲜自由”。

海鲜

社交平台上相关截图的评论区里,“哇”声一片,“吃货表示羡慕”“根本吃不完”等评论层出不穷,还有网友称“现在出发,还来得及不?”“下个台风提前2天过去蹲点”。不过,台风“吹”来的海鲜虽然诱人,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

相关部门发布提醒,台风过境后危险并没有完全解除。海边风大浪大,次生灾害风险高。比如泉州公安就曾提醒,台风刚过,浪是最危险的,本地人知道如何规避,外地人最好不要去参与。

专家也提醒,这些生蚝等海鲜尽量不要吃。因为它们可能携带大量污染物和有害物质,部分海鲜还可能存在变质的情况,食用风险高。央视也提醒,台风过后,近岸的海水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危险的海洋生物,像水母、海胆和海蛇等,其毒液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台风

记者就台风过后被吹上海岸的海鲜能否食用这一问题,采访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白昌明。他表示,食用的安全性要根据海鲜的种类判断。贝类耐干露能力强,海滩上捡到的贝类如果是活的,蒸煮后食用较为安全。但海滩上的鱼类、蟹类等多是死亡个体,存在腐败变质的风险,食用风险较高。水产品中可能存在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及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病毒,在没有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下,很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此外,野生贝类一般附着在礁石上或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受台风影响较小。不过,海滩上的贝类也有可能来自附近的养殖筏架,处于养殖中间阶段,尚不够上市标准。这种贝类即使还是活的,也存在肥满度、口感欠佳等问题,不推荐食用或售卖。而台风吹上岸的鱼、蟹类海鲜往往很快死亡,在没有保鲜手段的情况下会快速变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赶海

台风期间的海鲜是从哪里来的呢?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它会产生强大的风力和气压差,导致海水的涌动和潮汐的变化。当台风靠近海岸时,它会把海水推向岸边,形成风暴潮。风暴潮会使海平面升高,淹没沿岸的低洼地区,同时也会把海底的沙石、贝壳、海草等物质冲上岸,这其中就包括螃蟹、生蚝、海蛎等海鲜。如果台风过后,海滩上能赶到大量海参等少见的海鲜,基本是因为养殖户的养殖网被风刮坏了,导致海鲜被大风吹出了养殖区。

那么,食用海鲜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确保新鲜,最好选择外观完好、肉质紧实的海鲜,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其次,烹饪要彻底,无论是煮、炒还是蒸,都要确保将海鲜烹饪彻底,以杀死潜在的细菌和寄生虫。最后,有些人对海鲜过敏或有慢性疾病,应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

总之,台风过后赶海虽然有趣,但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对于台风“吹”来的海鲜,大家还是要谨慎对待,尽量选择从正规渠道购买海产品。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台风 海鲜 赶海 食用风险

相关文章